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2024-05-11 01:40

1.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中国有着巨大的人口,广阔的土地,强大的科研能力,各种种类齐全的工业部门,发达的教育体系,庞大的市场经济规模,我们还有着很高的市场开发潜力,高效的组织能力,由此可以得知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不会变,我们要采取措施,通过修筑道路等,将更多地区等与市场连接起来,拓宽市场规模,深入扩大市场,优化市场结构。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2. 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


3.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变化

经济新常态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如何看待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又将迎来哪些机遇?要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就必须将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所处的新阶段及其所表现出的新特征、需要的新改革等结合起来系统理解。当前的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了可控、相对平衡的运行区间。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房地产调整及深层次结构变动的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剧。然而,“新常态”并不是只有困难、挑战和风险,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孕育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拥抱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发展机遇。第一,大改革与大调整的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结构性问题,同时也宣告了镶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传统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高投资带来的高能耗与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带来的社会经济冲突以及过度管制带来的创新不足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和民族复兴的绊脚石。人民深深认识到,大改革和大调整是重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基石的唯一选择。这种“大改革”与“大调整”共识的形成是“新常态”带给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最大礼物,在世界性结构改革的大浪潮中给予了中国良好的机遇期。第二,大消费、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的机遇。中国在GDP稳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时,其市场份额和消费规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国需求成为世界需求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大国经济效应”开始全面显现。一是在市场上出现全面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生产效率的提升有效对冲着各种成本的上升,使中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并没有下降;二是消费开始上台阶,中国消费规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长,中国开始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三是中国的“世界工厂”开始与中国的“世界市场”相对接,在内外贸一体化的作用下使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抵抗世界经济波动的能力大幅度上扬。第三,“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的机遇。虽然到2014年年底,中国各类产业结构的指标已经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化,工业化红利开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国经济纵深的厚度和宽度,即“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区”虽然开始全面转向服务业驱动,但广大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化依然处于高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不仅为东部产业升级提供有效的腾挪空间,也为中西部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中国产业的梯度大转移不仅大大延缓了中国工业化红利消退的速度,同时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增长极使中国空间布局更加科学。第四,“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机遇。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老龄社会的逼近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人口红利开始消退。但必须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难”和“用工贵”问题主要凸显在农民工领域。中国的就业格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相并存。每年700多万大学生毕业压力已经使大学生就业起薪与农民工平均工资开始拉平。而这恰恰是中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这说明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经为中国产业升级准备了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产业后备大军。以大学生和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始替代以农民工和低端劳动力为核心的传统人口红利。第五,“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的机遇。仔细梳理中国技术创新发展的各类指标,我们会发现,在粗放式发展模式走到尽头的同时,中国创新发展模式已经崭露头角:一是专利申请大幅度提升,于2013年达到257.7万,增速为15.9%,占世界总数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经费支出突破低水平阀值,于2014年达到GDP的2.09%,增速达12.4%,进入高速度、中等强度阶段;三是技术市场活跃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7469亿元,增速达到16%;四是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总额达到660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0%;五是国外发表的科技论文在2013年已接近30万篇,迈入世界科技论文大国的行列;六是中国拥有世界最庞大的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上述这些参数说明,只要进一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和鼓励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国技术创新红利必将逐步实现。“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新”转型,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向知识密集产业过渡。第六,“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的机遇。在市场、技术、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全面升级的势头: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时,消费开始出现大幅度升级,开始从过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为主体的工业化消费转向以高端制成品和服务消费为主的后工业化消费;二是产业在需求拉动下,开始大幅度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升级版经济的雏形开始显现。第七,“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中国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给予中国前所未有的进行大开放和全球布局的机遇。一是中国开始从“商品输出时代”转向更为高级的“资本输出时代”,海外并购突飞猛进,其平均增速超过30%,对外投资总量2014年已突破1000亿美元;二是以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全面强化中国开放的板块效应;三是以“一带一路”为核心中国空间战略与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并通过互联互通打造中国新的国际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构建,打破欧美一统国际金融的格局。这些拓展有效扩张了中国资源配置的空间以及盈利模式,必将把中国发展带入新阶段。当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机遇,将各种战略机遇转化为真正的增长和发展,这不仅需要我们有效解决“新常态”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同时还需要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变化

4.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近期,全球股市、汇市、商品市场大幅震荡,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符合内在经济规律。
一、中国经济放缓是短期需求减弱与中期结构调整叠加的结果:
从体制机制因素来看,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但是改革尚未到位,各部门、各地方行政效率较低影响到政策落实。此外,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懒政不作为现象,稳增长政策执行不到位。
二、中国可以实现全年预期经济增长目标:
今年上半年,尽管中国传统制造业减速明显,但是,机器人、电动汽车、服务器、智能终端、铁路机车等制造领域增长迅速,展望下半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小幅回稳态势,可以实现全年GDP增长7%左右的预期目标。
三、中国经济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目前,尽管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是7%左右的经济增速是主要经济体中最快的增速之一,而且由于总量基数高,7%左右的增长将带来巨大的GDP增量,中国经济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5.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一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二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三

  □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当前,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

  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二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当前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第一,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当前,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力争使物价涨幅在后几个月降得多一些,为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物价创造条件。

  第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力量,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鼓励发展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业态,促进民间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同时,要高度重视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措施稳定外需,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对工业生产、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第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力求取得更大进展。调整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先决条件。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等突出困难,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要遏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第四,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积极构建居民收入和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机制。


  稳中趋缓,是中国经济进入今年以来的态势,三季度这一态势继续延续。业界普遍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回落的幅度尚属温和。盛来运判断,从增长动力和先行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小,尚属温和的回落幅度打消了眼下“硬着陆”的担忧。

  增速回落有利于调结构稳物价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对经济增速不要过于追求,对增速放缓要提高容忍度,要主动把速度适当降下来,才有利于调结构稳物价;对物价上升不能提高容忍度,通胀对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

  经济增速的适度放缓,为稳物价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8月份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已连续两个月出现小幅回落。

  外部风险加大内部困难增多

  国内外经济形势都在发生新的变化,中国社科院分析报告认为,欧美债务危机会通过三个渠道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通过出口影响中国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渠道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悲观的预期将影响投资和消费信心。9月份中国出口数据敲响了警钟,当月出口环比出现了2.1%的负增长。考虑到外需的不景气传递到出口订单上通常需要4到6个月,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趋势,未来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外有出口不景气,内有成本不断升高、融资困难,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三季度我国企业家信心和企业景气指数双双回落。

  政策稳中应变积极防范风险

  当前,国家正在采取对小微型企业贷款实行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具体应对措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宏观政策的总体走向。“下阶段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盛来运强调。

  专家们普遍认为,在物价上涨过快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宜放松;但在企业融资出现困难的背景下,也不宜进一步紧缩。在“两难”局面中,货币政策更应当增加一些结构性、定向性措施,同时更加发挥财政政策作用,比如减轻中小企业税负等。中国社科院报告认为,当前的宏观调控既要有效抑制通胀,又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宏观调控以稳为主,政策搭配要审慎灵活。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

6.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整体形势 知乎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一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二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三  □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当前,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  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二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当前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第一,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当前,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力争使物价涨幅在后几个月降得多一些,为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物价创造条件。  第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力量,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鼓励发展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业态,促进民间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同时,要高度重视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措施稳定外需,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对工业生产、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第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力求取得更大进展。调整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先决条件。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等突出困难,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要遏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第四,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积极构建居民收入和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机制。  稳中趋缓,是中国经济进入今年以来的态势,三季度这一态势继续延续。业界普遍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回落的幅度尚属温和。盛来运判断,从增长动力和先行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小,尚属温和的回落幅度打消了眼下“硬着陆”的担忧。  增速回落有利于调结构稳物价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对经济增速不要过于追求,对增速放缓要提高容忍度,要主动把速度适当降下来,才有利于调结构稳物价;对物价上升不能提高容忍度,通胀对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  经济增速的适度放缓,为稳物价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8月份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已连续两个月出现小幅回落。  外部风险加大内部困难增多  国内外经济形势都在发生新的变化,中国社科院分析报告认为,欧美债务危机会通过三个渠道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通过出口影响中国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渠道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悲观的预期将影响投资和消费信心。9月份中国出口数据敲响了警钟,当月出口环比出现了2.1%的负增长。考虑到外需的不景气传递到出口订单上通常需要4到6个月,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趋势,未来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外有出口不景气,内有成本不断升高、融资困难,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三季度我国企业家信心和企业景气指数双双回落。  政策稳中应变积极防范风险  当前,国家正在采取对小微型企业贷款实行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具体应对措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宏观政策的总体走向。“下阶段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盛来运强调。  专家们普遍认为,在物价上涨过快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宜放松;但在企业融资出现困难的背景下,也不宜进一步紧缩。在“两难”局面中,货币政策更应当增加一些结构性、定向性措施,同时更加发挥财政政策作用,比如减轻中小企业税负等。中国社科院报告认为,当前的宏观调控既要有效抑制通胀,又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宏观调控以稳为主,政策搭配要审慎灵活。

7.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问题

一、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但下行压力较大

受出口和投资两大需求明显回落的影响,一季度经济增长比去年四季度有所放慢,但仍处于合理区间内。经济增长和就业仍在下限之上。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4%,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四季度均回落0.3个百分点,处于7.5%左右的预期目标内。较为可喜的是今年以来就业形势较好。据广东省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用工好转,春节后员工返岗率为92%,比去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同时,物价增长小幅回落,持续在上限之下。一季度CPI同比增长2.3%,比去年全年回落0.1个百分点,明显低于3.5%的调整目标。

不容忽视的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确实在增大,最大的压力来自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一季度投资增长比去年同期明显放慢同比增长17.6%,比去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2.1个百分点。投资增长放慢最主要的原因是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我们估算,今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拉动总投资增幅回落2.2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明显放慢的原因则是因为商品房销售量的持续下降和投资房地产的资金增长放慢,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拐点”真的已经来临。这对投资和经济增长较大的内在压力。导致投资增幅放慢还有一个因素值得注意,即产能过剩问题导致生产价格持续下跌,一季度PPI同比下降2%,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四季度的跌幅分别扩大0.3个和0.6个百分点,这对投资预期和企业效益增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来自出口下滑,一季度贸易出口同比下降3.4%,意外的出现了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二次负增长。出口负增长主要是受对香港转口贸易出口大幅下跌引起的,一季度我对香港出口同比下降31.3%,拉动出口增长回落6.5个百分点,剔除对港出口下降的影响,我国对其他地区出口还有所增长,但与全球经济总体向好的趋势是不相称的,出口增长形势严峻。

二、要正确看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我们既要看到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忧”,也要看到经济运行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变化。

经济下行是经济步入长期调整期的一种自然反映,去年有,今年再有,明年后年可能还会有,主要是防止滑破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底线。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各界都不适应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档”的现实,容易产生过度焦虑情绪,甚至一些人或机构借此唱空中国,唱衰中国,认为经济速度放慢就是硬着陆。中国经济已进入只有靠转型升级才能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经济必须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调整,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一味靠货币刺激政策保增长、稳增长,会适得其反,增长保不住,而结构调整被忽视。特别是我们要对房地产市场调整保持平常心,要防止出现过度调整但也要稳定房地产政策,不能遇压力就反调整。房地产市场调整是一种内在趋势,既要看到其增加经济下行压力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对经济转型升级有利的一面。

今年国际经济是向好的,但出口不升反跌,正是由于我们金融危机后的几年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调结构、促改革上,练内功,导致我国传统产品的竞争力下降、而新的竞争优势迟迟难以形成,结果使我们的出口增长面临“前堵后追”的不利局面。

新一届中国政府上任后改变了传统的保增长方法,把政策的重点放在调结构、促改革上,经过一年的实践,已取得积极成效。也正是如此,我们对经济下行压力不能反应过度,要看到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尽管在继续下降,但也出现了许多积极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在提高。一季度反映宏观经济效益的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明显好于去年同期;反映微观经济效益的工业企业利润也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同时,居民收入增长稳中有升。

二是市场活力逐步增强。去年以来中央大力度推进的简政放权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有效地激发了市场活力。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浙江全省新设企业数同比增长32.1%,新设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18.3%;安徽新登记私营企业数同比增长32.7%;广东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7.9%,其中私营企业数增长50.5%。

三是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从工业结构看,尽管工业增长有所放慢,但结构趋于优化。高耗能行业回落较为明显,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钢铁行业和水泥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2%和10.3%,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3.4个和1.6个百分点。同期,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增加值增幅均有所加快。从区域结构看,中西部投资增长较快,区域结构继续改善。一季度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0.2%和19.1%,分别比东部地区快3.8个和2.7个百分点。从服务业看,不仅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在持续上升,且服务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长水平。2013年以来服务业增长持续快于第二产业,2013年占比上升到46.1%,首次高于第二产业的占比(43.9%)。今年一季度服务业继续保持增速高于第二产业的良好态势。一季度,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9.6%,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幅高2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内需中投资与消费增长协调性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强。

三、有关政策建议

一般来讲,一季度经济形势并不能说明全年的走势,目前经济的小幅波动属正常范围。我们要对稳增长、转型升级充满信心,我们在内需增长和区域增长等的回旋余地很大。从去年上半年经验看,信心十分重要。当前,加强预期管理,增加市场信心,是做好宏观调控、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要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普遍性、苗头性问题,做好应对准备。

一是可以对宏观经济政策做适当微调,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目前总体上要继续实行稳健货币政策。在当前通胀压力小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基准利率,最好结构性降息,仅降至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保持不变,以此降低企业负担,增加市场信心。同时,积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规范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竞争,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二是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加快落实简政放权年度计划,积极在全国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加快放松对各类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准入限制,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政策环境。加大新型城镇化相关改革的力度,推进“三个一个亿”的战略和政策的落实。

三是坚持着力调结构,挖掘内生动力。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研究出台向国际市场转移过剩产能的支持政策。加大治理雾霾力度,把环境整治与结构调整、转变方式更好结合起来,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服务业和新兴业态,加强保障房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问题

8.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

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王见定【摘要】首次引进“自然资源指数”概念,以此指数为依据,将国民经济各行业有序地排列起来,排列的结果揭示了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为政府的各种预测、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可行工具。(内容简介:经济学新理论)联合国在1990年对国民经济各行业作过分类,苏联、美国、中国也作过类似分类。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分类大致相同。经过多年的仔细考查,我们发现,行业的分类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着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影响着各行业的发展。这种东西就是自然资源。为了应用方便,我们引进“自然资源指数”,记为N(A),0<1.其中A是行业名称,N是英文自然资源的首字母,行业依赖自然资源越强,N(A)越接近“1”;行业依赖自然资源越弱,N(A)越接近“0”。跟据这种原则,我们把国民经济的各行业粗略地进行量化如下:1-0.9:粮食作物种植业,蔬菜瓜类种植业,果树种植业,特种作物种植业,采种、育苗、植树造林、森林保护、天然林场经营管理、牲畜饲养、水产养殖、水产捕捞业0.9-0.8:金属矿业、非金属矿业、木材采运业0.8-0.7:电力、煤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0.7-0.6:食品、饮料、烟草、纺织、缝纫、皮革、木材加工、家具、造纸、化学工业、治金工业0.6-0.5:金属制品、非金属制品、机械、电气、电子、仪器仪表、交通运输设备0.5-0.4:建筑业.地质堪探0.4-0.3:商业、仓储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0.3-0.2:住宅、公用、服务0.2-0.1: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0.1-0:金融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上分类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在某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注释:关于自然资源指数计算的说明自然资源的投入计算公式:N(A)=——————(以货币单位进行计量)总投入(1)自然资源是指土地、森林、矿产、能源等被人类利用进行生产从而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的天然物质的统称。(2)由于一些行业直接利用自然资源,如各种种植、养植业、故计算比较简便。对于大多数行业都是间接利用自然资源,如烟草、造纸、治金工业,当然电子、计算机等行业就更是间接利用自然资源。这时分母的总投入很容易计算,但分子自然资源投入的计算则要从本行业的物质投入中逐次减去人力资源的投入。(3)为了扣除物价变动因素,一般价格固定在某一年份,并采取平均价格。参考文献{1}Samueclsonand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Hall,Canada,1980.{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57.{4}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0.{5}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2.{6}高鸿业、吴易乙:《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7}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15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8}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第157—159页。{9}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1998.